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关爱残疾人的作文

        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了自己独特的人生历程,体验着生活的五彩斑斓。爱,就像一个跳动的音符,与我们一路同行。当我们享受着美好的生活时,你可知道,这个世界,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享受不了生活的美好,大自然的热情。他们就是——残疾人。     6 X. G! o2 B8 O1 |8 C4 Q/ F
       残疾人在人们的眼里是一些低贱的人。人们见到残疾人,不但不帮助他们,反而对他们指指点点,拿他们取乐。你可知道你一些微不足道的动作,对他们的心灵上,尊严上有多大的伤害吗?残疾人也是人啊!要不是种种原因,他们现在能这样?  ( A  u: g% t9 x
       海伦。凯勒说过:“世界上最美的事物,不一定能用眼睛看到或用手摸到,他们是必须用心灵去体会的。”的确是这样,残疾人虽然身体上出现了一点缺陷,但他们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生活也有快乐。 6 ]! r: i+ R  k* ^1 x
       贝多芬出生贫寒,从小随父亲学音乐,8岁开始演奏,50岁耳朵失聪了,可他有伟大的理想,克服种种困难。经过他的努力,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他的成就对同时代及以后欧洲音乐艺术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 : \7 U, B2 L! ^1 N3 H
       张海迪5岁就瘫痪了。可她并没有放弃过活着,她不断进取,学习了日语、德语、英语和世界语。她还尽力帮助周围的青年,鼓励他们热爱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的兴旺发达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不少青年在她的鼓励下考取了大学。张海迪在轮椅上唱出了生命之歌:一个人的生命的价值在于为祖国的富强,为人民的幸福而勇敢开拓,无私奉献。这种种都说明残疾人并不比我们弱。     Y( v4 _' b. z, j; b, J
       只要有生命的存在,人生就有希望。让我们去体贴残疾人,关心残疾人,学习残疾人吧!
   过去的事情可以不忘却,但一定要放下; 不要感到是生活亏欠了你,其实是时机未到或我们努力不够。

        很多人都认为残疾人没用,是废物,便去排斥、冷落,嘲笑他们。但人们有没有想过,他们这种排斥残疾人的心态让残疾人受到了伤害。现在,我们应该抛弃对残疾人们的歧视,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 B* ~$ H( y) ~* h8 a; k0 G$ l1 ]       残疾人并不是废物,他们对社会有着很大的奉献与提醒。         
. Q' F" K% J! L, L# J$ z       我永远也忘不了——5月14日,因为这天是“心灵之声”艺术团到我校表演的日子。“心灵之声”艺术团里的人都是残疾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群体代表着残疾人的奋斗,残疾人的抗争。——他们不是失去腿就是失去光明,但他们没有因此而垂头丧气,而是积极地面对生活,面对人生。他们不怕辛苦劳累,一直坚强地生活下去……          1 c" C4 J; y' W; E! z
       看完“心灵之声”艺术团带来的精彩的表演,最让我恋恋不忘的是《千手观音》。他们都是些失去光明和活在无声的世界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他们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在听不到声音的环境下,只能靠台下的叔叔和阿姨的指挥,才能顺利地完成表演。他们完整的演出,让我有这一种想法——他们是不是一群真的残疾人?当然是,从他们身上,就知道他们是如假包换的残疾人。他们虽然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生活,但他们却有着正常人没有的东西——坚强无比的精神。          7 Y& F' x  z# N; ]: T- N9 u
       无意间,我突然用自己的手捂住自己的耳朵,那感觉真不是滋味,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安静,让人感觉到寂寞、空虚,得不到一丝安全感;闭上眼睛,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每走一步,都感到害怕,害怕碰到桌椅,碰到人,碰到门;捂住嘴巴,虽然没有那么辛苦,但想讲话时,又不能讲,真得很难受!……如果再把三者结合起来,无法想象接下来的日子将会怎么过……         
; T3 K0 O& \- k/ f! e       此时此刻,我们能张开眼睛,望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但他们只能在脑海中想象美好的一切;无时无刻,我们能唱着美妙的旋律,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当他们想要享受美好的音乐时,但又无法听见,却只能活在无声的世界中……与他们相比,我们比他们幸福多了,至少我们拥有完整无缺的身体。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像残疾人一样,凭着惊人的意志力,让自己对任何事情都抱有永不言败的精神!          ! H+ x# K. H/ f: W
       世上有许多的残疾人都想要像正常人那样生活,他们便学会用脚写字、学会读盲文……他们永不放弃,坚强无比的精神给了嘲笑残疾人的人一个有力的回击。让所有正常人都不得不崇敬他们,让不珍惜时间,生命的人感到惭愧!         
% U! L  J+ g6 Z: a$ w- T4 H& {       谢谢你们,让我们从你们的身上学会坚强、学会永不言败……也让我们忘记最初对残疾人的歧视与不满。
   过去的事情可以不忘却,但一定要放下; 不要感到是生活亏欠了你,其实是时机未到或我们努力不够。

TOP

    盲人,他不能用眼睛去感受四季带给他的美丽的事物和快乐。但是,盲人别的器官却异常灵敏,老天关上了他明亮的眼睛,但却打开了他美好的心灵,让它能够顽强的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 p* {! v: Z; h, O$ j
    聋哑人,他不能听见人与人之间快乐的交谈,不能参与这快乐的交谈。不能听见世间那美妙的音乐。但是,他的生活依然很美好。他用心灵去感受大自然,感受身边的点点滴滴,纵使她快乐。     手脚不便利的人,他不能轻松自如地像健全人一样做许多体育运动。在常人眼里,也许写一个字,画一幅画,打一件毛衣……都是那样简单。可是在他眼里,做那些事,是多么多么的困难。     世界上所有的残疾人,也许老天对他们有些不公平,但是他们没有就此放弃。他们用比常人多十倍、一百倍、一千倍,甚至更多更多的努力来完成常人所能轻易完成的事情。就是他们这种热爱生活的精神使他们并不比健全人差一丁点儿。他们用自己特有的优点去感受大自然。虽然他们的身体不健全,但他们的心灵之窗并没有关闭。他们用努力换来的成果,比我们一般人要多得多。也许他们所体验到的常人并不能体验到。看不见的海伦•凯勒在自己的努力下,成功了,成为了一名大名鼎鼎的作家,可有些人却不如他。      残疾人在生活中也许有许多不如我们的地方,但是,他们热爱生活的心灵远远要比我们更强大。
   过去的事情可以不忘却,但一定要放下; 不要感到是生活亏欠了你,其实是时机未到或我们努力不够。

TOP

        人无完人,金无赤足,我们常人有太多的向往,残疾人和我们一样有太多的向往。他们身残志坚,他们的成功要比我们常人艰难的多,这些精神可佳的残疾人,在满是荆棘的人生之路上奋勇向前。为了远大的志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在前进中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当然成功者我们翘起大拇指,失败者我们要鼓励,让他们在不平坦的人生之路上努力向前行,让他们过的幸福,活的开心。关爱残疾人,献出您的爱心,积善成德嘛!  ' m; I# O% [# _
我们身边的残疾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他们有的乐观向上,有的自怨自艾,有的笑对人生,有的对人生充满怨恨.无论哪个残疾人,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让他们体会到生活是美好的,让他们体会到亲情、友情、爱情的暖流,让他们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残疾人也曾失望过、沮丧过、也曾泪流满面、出过血和汗.他们也曾迷茫过,他们感谢身边无私奉献的好心人,他们为身边的好心人一直默默地祈福。给予总比索取好。我们要真诚的和残疾人交朋友,真诚帮助他们,真诚地呵护他们。残疾人有时郁闷,有时痛苦、有时懊恼。我们千万别抛弃他们,要用真心和他们交流,让他们觉得自己生活在阳光之中。 / K+ _5 O! M0 b& g3 N8 c2 R
我曾听说过,也曾见到过好多残疾人感人的故事,他们在学习中一丝不苟,他们在生活中自信大方,他们在工作中任劳任怨,这些美好的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常人学习,残疾人给我们带来很多美好的东西,我们一定要珍惜。
   过去的事情可以不忘却,但一定要放下; 不要感到是生活亏欠了你,其实是时机未到或我们努力不够。

TOP

人的一生无论怎样度过都有它自身的意义,关爱残疾人就是在关爱每一个人的老年。可以说每个人的老年都与残疾为伍。

TOP

本帖最后由 英树[ 于 2013-10-9 13:01 编辑
$ Z. P* k* a# `$ [* r& S
0 Y/ J1 i2 E  ^* l* @& h残疾人当中也有各种各样的人, 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 u: D( Q8 {6 P; H5 A. p# G! Y' g6 n
“残疾人”这个名词首次出现在世界各国的正式文献中, 充其量也不过是近百年的事情。这个名词的出现与16~17世纪发源于英国、席卷全球的产业革命浪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 `$ U0 o2 O0 A4 k4 P% _4 r  ~& i8 T, s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PwD 美式英语 | Disabled person =英语 | Personnes ayant une déficience = 法语 | Menschen mit Behinderungen = 德语 | Лица с ограниченными возможностями = 俄语 | Personas con discapacidad = 西班牙语 | Personer med funktionshinder = 瑞典语 | Personen met een handicap = 荷兰语 | Personer med handicap = 丹麦语 | Personer med funksjonshemninger  = 挪威语······)
: z" R- L: O0 n. J4 D: v: T! p- f& p7 L/ |$ ~# p6 I/ j
大家从上述列举的西方文字的译名中可以显而易见地发现:这个概念是源于近代西方社会的。其基本含义是相当刺耳、难听的。所有的西方文字都在向世人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这些是一群缺乏或丧失了能力的人们。(众所周知,英语Able 的意思是:能干, 精练,有能力。 dis- 意即否定接头语。所谓 disabilities 或 Disabled 说穿了,也就是在形容“无能”。& a! h) D( F8 t( k

: h9 d: j) |3 P4 m1 [6 W2 q为什么“无能”呢? ' h  k. K" |, A! X3 h8 w
8 L& A& v3 i, C/ A+ N* A7 P: J
近代西方文化的答案似乎很简单,也很蛮横:。其大体解释如下:
; ?5 [+ r3 e- h6 s" V7 N* N与其身体强壮的劳动力相比较,这些人身体虚弱,残缺不全,属于“另外一类人”: 挣不了钱,做不了饭,生不了孩子吃白饭。所以,称之为“一群缺乏或丧失了能力的人们”。
# p7 e% T4 a4 |+ c9 B# g, x) o
~~~~~~~~~~~~~~~~~~~~~~~~~~~~~~~~~~~~~~~~~~~~~
, o/ A  a7 u' j# o! j2 v! C6 G+ J6 E# X1 I4 e5 i/ m
但是, 果真如此吗?
1 V$ [, M* ~# x
  D. K: r1 H; _8 I非常有趣的事实是,至今在许多非洲国家中,尤其是“落后的”部族里, 我们听不见,或看不到能够表现“残疾人”这种整体概念的名词。取而代之的非洲土著语言有如: “消息灵通的人”, “呼风唤雨的人”, “会讲故事的人”···(这些都是所谓“肢体伤残人”的代名词。其中,麻痹腿占据大多数。哈哈!);“推拿按摩的能手”,“能弹会唱的吟游诗人”···(这些指的是“视力伤残人=盲人”)···,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中国和东亚,东南亚诸国直到19世纪末期, 也不曾存在一个整体概念去形容各种各类的残疾人。不论是目前在中国国内通用的“残疾人”,或者在港台地区通用的“残障人士”(注), 究其根源,都是受到近代西方文化影响而诞生的外来语。
$ B8 W9 u  V- I9 r  o
! y) E) }  E. Q0 ^$ t; F仅仅局限于麻痹腿而言,据考证,有关小儿麻痹患者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古埃及的文献中,距今大约6000年。其文字说明也并非是病名,而是当今我们所说的“祈祷师”。由于这段文字刻划在拄着一根木棍,双腿粗细明显不同的一位男生图案之下,所以被史学界·医学界一致看做是儿麻患者的最古老的记载。我认为,由于埃及地处非洲大陆北岸, 当今非洲一些国家或部落(部族)仍在沿用的 “消息灵通的人”, “呼风唤雨的人”这些称呼很可能是受到古埃及文化的深远影响。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说”,需要今后进一步进行大量、周密的实地调查·考察,才能得出结论。
7 G* Z; Q) Q! Z: E4 _; `, o) K( u. _4 J2 B- w' F5 \  k6 s
既便是没有去过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的患友也都或多或少地听说过,司马迁是一位遭受过宫刑(汉时称作腐刑)的著名历史学家; 盲人左丘明著述《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孙膑兵法》···。但是,也许大家都感到十分惊奇的是: 他们的生平传记从来都不曾记载在类似《残疾人名人传》之类的史籍当中,而是作为史家,文学家,军事学家而载入史册的。
# T$ V1 e- R3 X+ n2 @1 f
. t8 l# R; e6 k) ]残疾人也是人。这是人类几千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的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历史还告诉我们:正像现实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们所构成的那样,残疾人也是由多种多样的人所组成的。后者所不同于前者之处在于“残疾人”群体本身是一个人为制造出来的概念,从这个字眼的诞生那天开始就一直受近代西方“文明文化”的强烈影响。“残疾人”群体中, 既有 “消息灵通的人”, “呼风唤雨的人”, “会讲故事的人”以及“推拿按摩的能手”,“能弹会唱的吟游诗人”···, 还会有游手好闲,不求上进的残疾人,甚至还会有为非作歹,杀人放火的残疾人。
( x  F0 d' @5 F2 t* H% ~
5 E. {+ s& E6 d# {古埃及以及古代中国以及东方国家对残疾人的描述和理解是与西方近代产业(机器或工业·手工业)文明迥然不同的。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在于: 东方文化对身患残疾的人类群体的理解更深远,更精辟,更富于人性。2 J8 p, m9 c4 Z/ T5 h

+ W; E  F# w1 V+ S8 o首先,东方文化对身患残疾的理解具有启迪作用。浩瀚的有关文献从古到今都在无形中明确地向读者们启示着:不要只是着眼于残疾(已经完全丧失或残缺不全的身体功能),而要竭尽全力注视每一位身患残疾的人可能会积极发挥的独特才能(尚未丧失的身体机能以及潜能=潜在能力·有待开发的专长。),指明各种各样的“生存模式”。比如,肢体伤残了,就要充实·锻炼大脑,具体地向人们提供“广播媒体”,“天气预报”, “军师”,“文史笔耕”等多种多样的职业选择,引导身患各种残疾的人们力争做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D  o8 U! g' ]( w) G
$ D: H( B( o3 w) P7 `7 x& s. b其次,东方文化对身患残疾的理解内涵着反歧视的内容。它向五体俱全,活蹦乱跳的非·残疾人揭示着:身患残疾并非是一件坏事。提醒世人要尊重和高度评价有心志, 有成果的残疾人。如果说,同样地做出了努力, 拿出了同样的结果,人们对身患残疾人士的评价往往高于非·残疾人。+ f. C/ L9 M( T+ \3 R4 o# P
$ `& [( ~9 I8 J1 I- ?
再者, 东方文化对身患残疾的理解不把“残疾人”分到一个特定的范畴里(譬如,正史中的分类就从来没有类似近代西方的“残疾”条目),再好不过去说明:在东方文化中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古人早就洞彻到:“残疾人也是人”这个道理。这一点是具有先见性的, 也是值得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好好深思的。: S$ L( W3 l0 c6 ]/ \2 ]9 h/ n; f5 x

9 y$ n- N2 Z' L9 l+ P  W7 v4 \古代东方文化和当代非洲部分部落(部族)文化对“残疾人”的记述,也很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思考,重新认识和理解残疾人所面临的现实和未来。这里面,除了社会如何看待残疾人的问题之外,必然还包括我们怎样看待自己的问题。2 @) W! B  |0 _' r& a; P

* V2 q) W8 E3 ]4 r4 ~东方文化和当代非洲部分部落(部族)文化没有把残疾人划分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事实, 更值得我们去回味,再回味;反思,再反思。
8 x1 a" t. x+ `1 Z& i0 `3 K0 h. g$ D
- I% I/ i. P( }4 r  i+ Y4 @; V, {==========================================
* M. g# z1 j# I. v1 V7 [# E注:
5 m. H' q8 @5 j& f“残障人士”: 这个名词是受到当代西方残疾学的影响而应运而生的。残, 指的是后遗症等医学上的身体残疾。障,主要指社会上存在着的各种“障碍”。“残障”意味着这两个侧面。“残障人士”意即身体患有残疾,同时肩负着社会生活俨然存在着的形形色色的障碍,倔强地生活着的可敬可爱的人们。不难看出, 这个名词受到了西方残疾学<社会模式(Social model)>的直接影响。3 @# D) _4 M5 o2 {
2 b0 T: B! m1 i' V
http://wenku.baidu.com/view/85ad9945f7ec4afe04a1df77.html (该网页内容比较陈旧。但是, 对于理解初期<西方残疾学>内容有所裨益。)
. f' ^6 [$ G- vhttp://www.doc88.com/p-1711665626742.html (同上)- O9 p# l5 |/ U& }9 y
http://www.doc88.com/p-146662010154.html  [较完整地介绍了<西方残疾学>中涉及的各种模式,很值得一读。作者:郑雄飞(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暨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2007级博士研究生)]
英树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