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6·26”故事之三

“6·26”故事之三
9 ]* m' T) g3 ?* l3 M: j& P9 Z$ S! S              挂面的记忆" p: O: S" G7 T
                  作者:段晓平

  g4 O7 y. f( w+ S       挂面——是一种平常的传统面食,但关于挂面的起源我没去考证。从小到大,我始终喜欢吃面条,无论是热汤面、打卤面,还是炒面、油泼面等等,可以说对它情有独钟,百吃不厌。现在每当家中吃面条时,我总会想起在六·二六医疗队住院期间,我们自己煮挂面时的情景,因为它曾记载了一段温馨的岁月、一段美好的记忆······( U- J5 N1 X  P
我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随父母工作调转来到了林区。那是一个经济困难时期,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城镇居民一切商品都要按国家计划凭证凭票供应,买布用布票,买肉用肉票,就是买一斤白糖、一块肥皂也得凭票才能买到,每月全家人都是吃着定量的粮油,而且粗粮多,细粮少。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偏低,这点大米、白面还得给爸爸每天带饭用,只有逢年过节时全家才能包一顿饺子,平时哪舍得吃呀。因此,能天天吃细粮成了我小时候的一种渴望,渴望着能天天吃上面条。在我的记忆里,妈妈做手擀面最拿手了,先打一个鸡蛋,用少许盐水和面,揉成团饧10分钟,然后擀好切成又细又长的面条,煮熟后再浇上鸡蛋卤肉丝卤,既劲道又顺滑——这就是一种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啊!我总也吃不够。1 d, B; Z7 Y, d) u* [
山一程,水一程;揣梦想,去远行。1978年11月初,我到长春解放军二O八医院六·二六医疗队治腿,住进红楼278病房,从此这里便成了我住院生活的第一个驿站。同房间有新疆的张喜文、河南的张辉、山西的金恒志和他母亲,在这里,大家朝夕共处,其乐融融,王玉珍干事、郭淑媛护士长及所有的医生护士对我们非常好,经常来病房嘘寒问暖,帮我们去食堂打饭,就像一家人似的。记得当时六·二六医疗队有三个食堂(干部灶、战士灶、病员休养灶),同时为照顾少数民族患者就餐,还专门设立了清真灶窗口。我们吃饭实行凭票供应制度,疗队定期派人卖食堂钱票和食堂粮票,食堂粮票分为细粮票和粗粮票,细粮票是按照国家粮食统销计划和每人定量标准分配的,粗粮多,细粮少。平时一日三餐,除了大米饭、馒头外,每天还要吃一顿高梁米饭,只有大手术和患胃肠疾病的人,要凭主治军医开条才能享受到挂面荷包蛋,挂面几乎成了那个时代病号饭的代名词。时间长了,总是这“老三样”终究会有吃厌烦的时候,别人我不知道,反正每次打饭,米饭我只买二两,馒头只买一个。我把改善伙食条件的想法和同病房几个人一说,他们全都赞同。说干就干,马上行动。我们拿出钱和全国粮票,找郭护士长帮忙买挂面,又坐4线有轨电车去红旗街菜市场采购了酱油、葱姜、菠菜、香菜,张喜文还写信让家里寄来羊油和牛肉干,张辉河南老家寄来了花生和香油。挂面买来了,可怎么煮呀?当时医疗队规定严禁使用电炉、煤油炉在病房里做饭。这点困难吓不倒我们。向郭护士长要一瓶酒精,去小卖部买听铁盒午餐肉罐头,把罐头口剪大做成酒精炉。从此,每当食堂吃高梁米饭或菜不可口时,我们就自己煮挂面吃。先在凳子上垫两块砖,把酒精倒入炉内放中间点着,再把饭盒坐上,添水,切点葱花,放入菠菜香菜,我不吃牛羊肉,只好倒点酱油。一会儿工夫水开了,抓把挂面下进饭盒里,当挂面完全煮熟时,将饭盒端到桌上,拧开香油瓶盖倒出几滴,汤面上泛起点点油花,霎时一股浓郁的香气溢满了整个房间——太香了,太好吃了!此时此刻,这平常普通的挂面成为我们几个人的极品美食,真是太幸福了!然而,在红楼278病房这段惬意快乐的日子却没能长久维持下来。1979年春节后,随着我做手术时出现事故转到白楼,张喜文、张辉、金恒志他们也都相继出院了,我们这种“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神仙般生活就这样宣告结束了。
0 F: k6 ^8 ?) D+ p  }时光似水,岁月如歌。经历了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市场超市物资丰富,种类齐全,想吃什么随便可以买到,别说天天吃细粮了,就是你想顿顿吃肉,也能够满足需求呀!不过,当儿时的梦想今天真的实现时,我还是万分珍惜记忆中的往事,更怀念在六·二六医疗队住院时的生活。6 g2 b# j0 L- \8 `$ A# a
在六·二六医疗队吃过的挂面味道,我永远的记忆!
   过去的事情可以不忘却,但一定要放下; 不要感到是生活亏欠了你,其实是时机未到或我们努力不够。

返回列表